首页 / 喵喵队 / 铲屎官必看!猫咪驱虫全指南,守护猫猫健康​

铲屎官必看!猫咪驱虫全指南,守护猫猫健康​

标签:
宠物护理

铲屎官快看!当家里毛茸茸的小团子奶凶奶凶地长到四十五天大,就像解锁了新关卡 —— 驱虫大作战正式打响!体内驱虫和体外驱虫就像给毛孩子穿上双层防护铠甲,缺一不可!

小橘的日记
铲屎官们注意啦!当家里的小猫咪奶凶奶凶长到四十五天大时,就可以开启驱虫 “保卫战” 啦!给猫咪驱虫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种,就像给它们设置双重防线。为了避免对小猫脆弱的身体造成负担,最好分开进行。当然,如果你的猫咪体质超棒,像个 “小战士”,在
兽医的指导下也可以同时进行体内外驱虫哦!不过要记住,驱虫可不是 “一劳永逸” 的事情,定期驱虫才能把寄生虫牢牢挡在外面,守护毛孩子的健康!


说到驱虫频率,成年猫咪一般建议体内驱虫每 3 个月 1 次,体外驱虫每月 1 次。但如果猫咪经常出门玩耍,或者喜欢翻垃圾桶、吃生肉,那驱虫频率就得适当增加,体内驱虫可以缩短到每月 1 次,体外驱虫也要更加勤快。这里有个小技巧,你可以在手机日历上设置提醒,这样就不怕忘记啦!



给猫咪做体外驱虫时,先把猫咪抱在怀里安抚一下,轻声和它说说话,就像哄小宝宝一样。轻轻拨开毛发,将驱虫药滴在猫咪后颈皮肤处,这个位置猫咪舔舐不到,能更好发挥药效。做体内驱虫喂药可不容易,你可以把药片藏进猫条里,或者用喂药器快速放进猫咪舌根处,然后迅速合上它的嘴巴,轻轻抚摸喉咙,帮助吞咽。要是猫咪太抗拒,不妨准备点冻干零食,喂完药就奖励,慢慢让它接受驱虫过程。 给猫咪使用体外驱虫药时,从用药前的准备、用药过程到用药后的护理都需要细致操作,避免药物误用或影响效果。以下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:

一、用药前:确认猫咪状态与药物信息

  1. 避开特殊时期

    • 年龄限制:幼猫需满 45 天以上(具体以药物说明书为准)才能使用体外驱虫药,避免肝肾代谢功能未发育完全引发毒性反应。

    • 健康状态:生病、应激(如刚换环境)、怀孕或哺乳期的猫咪,需先咨询兽医,切勿盲目用药。

    • 洗澡问题:用药前 2 天避免洗澡(防止油脂层被破坏,影响药物扩散),用药后至少 48 小时内不要洗澡(确保药物充分吸收)。

  2. 核对药物类型与剂量

    • 区分犬猫用药:猫咪对部分成分(如避蚊胺、拟除虫菊酯)敏感,绝不能使用犬用驱虫药,可能导致中毒!

    • 按体重给药:严格根据猫咪体重选择对应规格的药剂(如 0.5kg、1kg 专用滴剂),过量可能引发皮肤灼伤或全身毒性。

二、用药时:精准操作,避免猫咪舔舐

  1. 选对用药部位

    • 最佳位置:拨开猫咪后颈至背部的毛发,直接滴在皮肤上(避免滴在毛发上)。这一区域猫咪舔舐不到,可降低误食风险,同时药物通过皮肤油脂扩散更均匀。

    • 分区滴药:若药剂容量较大(如超过 1ml),可分 2 - 3 个点滴在不同位置(如肩胛骨间、腰部),确保药物覆盖更广。

  2. 操作手法要轻柔
    • 固定猫咪:轻轻抱住猫咪,用非 dominant 手拨开毛发,另一只手快速滴药,避免猫咪挣扎导致药剂滴落。

    • 避免接触药物:操作时建议戴手套(尤其皮肤有破损时),滴完后及时洗手,防止药物残留接触人体。

三、用药后:观察反应与护理

  1. 限制舔舐与清洁

    • 用药后 2 小时内密切观察猫咪,若发现舔舐用药部位,可暂时佩戴伊丽莎白圈(软圈更舒适),直至药物完全干燥吸收。

    • 避免用湿巾、毛巾擦拭用药区域,防止药物被擦掉或稀释。

  2. 警惕异常反应

    • 轻微反应:少数猫咪可能出现局部轻微泛红、瘙痒,通常 1 - 2 天自行消退,可涂抹少量宠物专用护皮膏缓解。

    • 严重反应:若出现全身皮疹、呕吐、流口水、呼吸急促、精神萎靡等症状,可能是药物过敏或中毒,需立即用清水冲洗残留药物(避免用肥皂刺激皮肤),并紧急就医!

  3. 环境同步驱虫

    • 用药后建议清洁猫咪常睡的窝垫、毯子,并用宠物专用消毒喷雾(如含次氯酸的产品)擦拭地板,杀死可能残留的虫卵或幼虫,巩固驱虫效果。

四、其他注意事项

  • 储存方式:体外驱虫药需避光、密封保存,放在儿童和宠物接触不到的地方(如高处抽屉),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药物变质。

  • 定期驱虫:即使猫咪不出门,也需每月做一次体外驱虫(环境中的跳蚤、蜱虫可能通过人或物品带入家中)。若发现猫咪身上有寄生虫,可在首次用药后 7 天再补滴一次,彻底杀灭新生虫卵。
驱虫后也要多留意猫咪的状态,有的猫咪可能会出现轻微呕吐、精神不佳等情况,一般 1 - 2 天就会恢复。要是症状持续或加重,一定要赶紧带猫咪去看医生。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轻松搞定猫咪驱虫,让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!